学习党史汲取力量 踏寻足迹砥砺前行
——集团机关党员踏寻党的足迹社会实践活动侧记
从学习党史中汲取力量,在踏寻足迹中砥砺前行。6月2日至3日,集团机关党总支、市委党史学习督导组等近20名党员,乘坐中巴车从安徽淮北出发,奔赴山东省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脱贫竹泉村、中国知青村,开展“踏寻党的足迹社会实践”活动,聆听革命故事,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
74年前,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在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此次战役,一举扭转了华东乃至全国的战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6月2日上午,乘车到达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后,党员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来到战役纪念馆门前,纪念馆造型是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也象征孟良崮大崮顶山形。纪念馆红色的水泥外墙上嵌着一颗颗子弹壳,据讲解员说有超过194700颗子弹壳,摸着红墙弹壳,像是在“诉说”当年战役的残酷,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
进入纪念馆大厅,大家实地聆听战役故事,亲身感受红色历史,共同缅怀老一辈革命功绩。出馆后,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和烈士墓地,墓地被一片寂静的松树林围绕。看到此景,大家心里一阵酸楚,在脑海里浮现出革命先烈英勇战斗的场景。
随后,大家在讲解员的指引下举起右拳,在粟裕将军和2800多名烈士的见证下,庄严郑重地诵读那段早已铭记在心的入党誓词:“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饮水思源,忆苦思甜”。今天的和平是无数位有名和无名的英烈用鲜血铸成的,是革命先烈们义无反顾、前仆后继,为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一切换来的。我们这一代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代革命人的艰苦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革命先烈铺就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沂南县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粟裕等近200位抗战将领战斗过、生活过的地方。这里是我国共产党开展活动最早的地方之一,也是战争时期我国发展党员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大大小小的抗战战役不计其数。有人这样说过,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马牧池。
下午,我们一行来到沂蒙马牧池红色影视基地中国红嫂纪念馆、将军纪念馆,聆听在这块热土上涌现出的历史故事,“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火线桥”队长李桂芳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尤其是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感人事迹,成为军民鱼水情的千古绝唱,教育影响了几代人。“沂蒙红嫂”更成为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集体称谓。
竹泉村,10年前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人口不足500人,因交通闭塞,村里没有任何产业,村民靠外出打工才能有收入,后在党委政府协调和社区参与下,改造成“最美乡村”,成为脱贫兴村的典范。
3日上午,我们来到竹泉村。跟随讲解员进入竹泉村,便有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之感。茂密的竹林、清凉的石板路、脚下流淌而过的涓涓细流、曲径通幽的小道、山间雅致的小亭、随处可见的泉水、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宅、古朴的民风……都是那么的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感受竹泉村的美景,聆听村民在党的好政策下,利用村子特有的竹、泉资源,用勤劳的双手改造村落,实现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
下午,我们来到兰陵中国知青村。一进村,听着激情的知青音乐,立即回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下乡那种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到那场风生水起、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史实篇章。中国知青村是利用原国营苍山农场知青兵团旧址复建而成,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遗留的场部办公、职工宿舍、生产仓储等旧式建筑。改建时选择了梁家河窑洞、新疆地窝子等全国有代表性的知青典型旧居进行还原展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知青旧居。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聆听1700万知青在中华七彩沃土上留下的不朽人生故事。观看修旧如旧的知青职工宿舍、礼堂、仓储、食堂、工厂、宣传牌坊以及农业机械等旧设施整理复原;走在知青大道、知青客栈、知青广场、知青大舞台、知青俱乐部、中国知青文学馆……脑海里浮现出千余名农场职工和兵团战士奋斗生活的场景;在每一排房屋建造、每一处土地修整,都曾洒下当年知青们辛勤劳动的汗水,也留下了他们青春岁月难以磨灭的记忆。感悟到当年知青的峥嵘岁月,体验知青的激情而艰辛生活,感受到知青积极向上的奉献精神。
和平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勤劳、智慧创造的,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铭记革命先烈,不忘初心使命, 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新的业绩,为党的百年华诞贡献自已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