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企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必须始终坚持、全面加强
一要旗帜鲜明落实主体责任。从市委巡察发现的问题来看,少数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弱化、组织涣散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企业党的机构不健全,将董事会与党委会混为一谈;有的领导班子成员只记着自己是董事长、总经理,忘记了在党组织中的身份;有的把管党治党放在一边,想起来才问一问,闲下来才管一管,等等。这些现象本质是党的领导和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将影响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基础。对此,大家要有清醒认识,要坚持党对国企的领导不动摇,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把管党治党融入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要着力发挥好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与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要加强对国企干部和公职人员教育监督管理,经常性开展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让大家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分公司、子公司、基层单位延伸,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纪律规矩在全公司上下严起来、立起来。国有企业党组织书记不能眼里只有人事、资金和项目,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对组织负责、对同志们负责。班子成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当好廉洁履职的领导者、执行者和推动者。
二要下大力气防范廉洁风险。国有企业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国企领导干部掌握着人事、财务、项目建设等决策权、审批权,属于典型的高风险岗位。2016年以来,全市国资系统共立案372件,先后有253人受到党纪政务处分,其中国企领导班子成员、中层管理人员129人,占51%。全市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始终把防控廉洁风险摆在重要位置,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廉洁风险防控的重点对象是“三类人员”、重点范围是“九个领域”。“三类人员”是指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中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九个领域”是指围绕“三重一大”事项所做的投资决策、产权交易、财务管理、境外资产、资本运营、物资采购、招标投标、选人用人和工程建设九个方面。要强化“三重一大”决策监督,严格落实重大问题决策前置程序,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必须经党委领导班子研究讨论后,再由董事会或经理层作出决定。前置就是把关,该上党委会的必须上会,该由党委把关的必须把关,这是制度安排,决不能走形式、走过场。要紧紧抓住权力运行的“人、责、事”,建立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党务公开、企务公开制度,斩断利益输送的链条,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要探索实施企业内部巡察机制,内设机构、下属子公司较多的国企要组织开展内部巡察,定期对下属公司开展政治体检,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确保牢牢守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底线,实现国企健康发展、国企干部健康成长“两个健康”目标。
三要打造积极向上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内外部环境、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有的单位腐败案件一端一窝、一查一串?根本原因就是政治生态恶化了,坏的风气把好人变成了坏人、逼成庸人,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道理。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体现在哪里?我想,虽然每家企业情况不一样,但从廉洁履职的角度来讲,共性的企业文化要求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应该体现在国企干部担当作为上。国有企业决不是“闲人的天堂”“高工资的代名词”。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尽其责。另一方面,应该体现在国企干部对外交往上。国有企业的特殊身份、特定使命,决定了国企干部不能把自己混同于私企老板。打高尔夫球、持会员卡、坐高档车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私企老板可以做,但国企干部就不行。有的私企靠商业贿赂、权钱交易、奢靡享乐、弄虚作假等各种潜规则来谋求发展,但在国企发展上肯定不能有。俗话说,百年企业靠文化。希望大家把廉洁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督促干部职工将廉洁履职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担当作为、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以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创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摘自盐城市纪委王小红书记在全市国企领导干部廉洁履职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