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国人又多了一种分类方法:70后、80后、90后……而我和我的小伙伴都理所当然的被分在了“80后”。
都说90后是“异类”,其实我倒觉得是我们在用异类的眼光评价着他们,随着00的渐渐长大,在00后眼中的90后渐渐变的是“保守派”了,一如90后看80后,80后看70后。我们在用我们成长的年代去评价他们成长的年代。
无论出生在哪个年代,童年带给人的幸福是无与伦比,同样也是不可替代的。
小时候我家在我们城市的最西边的小村子,在一九八几年的苏北农村, 生活水平还是很落后的, 满目的绿色、清新的空气在现在的城市人看来无比珍贵, 可对于童年的我们, 却经常带来一种惆怅,就像罗大佑的《童年》里唱:“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我们渴望新鲜的事物,向往城市的生活,那些红砖的厂房,高耸冒烟的烟囱,甚至田野里的高压线架子,都构成了我们对城市生活的憧憬……
好在村子边上有条省道经过, 偶尔也会有路过的汽车,这时正在路边水沟和稀泥摔泥巴的我们就会跟着汽车后面跑,闻着老解放车的尾气感觉怎么这么好闻呢, 这是农村罕有的味道。那时候车子少,半天才来一台, 小伙伴们一阵雀跃,直到目送着看不到影了再等下一辆。
而现在,我们单位旷达的矿区渐渐地停不下日渐增多的汽车。改革开放居功至伟。
80后是跟随改革开放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当今的中国,经历了30多年剧烈的社会变革和转型,经济成就很大,但是经济大潮对人的冲击同样也很大,面对这个更加多元化、自由和开放的社会形态,我内心却常常有个疑问,我们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鲁迅先生曾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有着深刻的批判,在七八十年后的今天,好像依然进步不大。
童年往往伴随着故乡,我的故乡在农村。在我的感染下四岁的女儿也似懂非懂的坚持那一间青砖绿瓦房才是她的家---她的老家。现在村里的人大多已不在村上盖房生活了,一步步的向着城市走去。有数据说中国每年有上万个乡村在消失,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运动造成了多少人新的乡愁,当你回到儿时成长的地方试图寻找从前的记忆时,却发现故乡早已面目全非,让你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古代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一生浮沉,几经进退,最后还能落个告老还乡,在进入了现代社会的今天,我们却发现故乡再也回不去了。
如果说故乡的渐渐消失,让我们感觉无家可归的话。那对于我们老祖先留下来的宝贵传统文化的丢弃,才是一种精神上的无家可归。西方国家是通过战争把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强加给别人。现在中国到处在国外开设孔子学院,要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我觉得这是一种自己痒痒却去给别人挠痒痒的病态心理,中国才是需要开设孔子学院的地方。国人脚下的这片土地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根烂了如何开枝散叶。所以对传统文化事业的坚持,才是真正决定一个国家未来走向的关键。每一个中国人既是这棵大树的叶也是根。有段话,我特别认同:“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经济和文化同样重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感谢我们曾处的那个时代吧, 如果说今天我们的人格、三观还算正确的话,那要感谢我们曾经受过的教育, 这包含了我们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和成长过程中有过交会的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们, 感谢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年代!感谢伟大的年代。
从那个年代走来的我们即将三十而立, 开始学会不喝酒,不抽烟,不打麻将,少吹牛;学会了勤俭节约,多干正事,并且爱惜身体,心向远方。(罗夕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