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时光流逝得飞快,一转眼间就到元宵节。节日里,我喜欢观察衣着鲜亮、时尚的小朋友们的举动,看着他们快乐地燃放鞭炮、嬉戏玩耍,沉醉在他们那悦耳的笑声之中。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吧,总爱回忆往事,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60后童年有关春节的苦涩往事……
欲说“饱年”好困惑
说到“饱年”,可能是60后及以前那些辈份人“专利”。那“滋味”很难用言语表白清楚,更难体会其中的酸楚。在那物质极度贫乏的年月,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平常难得吃上鱼、肉,更不用说花生、向日葵瓜子等休闲食品了。那时老人们常讲:“无钱四大节,有钱天天节”,意思是再贫穷的人家,一年之中,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这四大节日时,总要想方设法改善一下伙食;相比之下,经济富裕人家就是天天过节了。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总要买几斤肉、蒸点包子、备点花生、瓜子等。平日里习惯粗茶淡饭的“草肠子”却难以消化荤腥,用时髦话说:一下子“拿不住”!尤其是童年的我辈小伙伴们,稚嫩的肠胃难以消化,再加上衣衫单薄,保暖性差,几乎个个都打饱嗝,喷油腥味,不思茶饭。这时大人们就说:这孩子饱年了。哎,什么叫饱年啊,说白了就是没福享受啊!
哭闹要来的新衣服
过年要件新衣服,似乎是小孩子们十足理由。要真正得到虚荣心的满足,那是颇费周折的事,不少孩子为此大伤脑筋。有的哭闹、有的“罢吃”,各显神通。那时很少有人家买得起成品衣服,至多是攥着几张可怜的布票,扯几尺花洋布,由母亲亲手缝制,想要新衣、新裤、新鞋、全身新,那几乎是异想天开的奢望,不可能实现,能有一两样新就谢天谢地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孩子多,“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是铁的定律,我兄妹排行老七,印象中童年几乎没穿过新衣服,春节时我能穿上新罩衣,掩盖住破棉袄就是天大的喜事。穿上新衣服后,家长们便约束孩子不能顽皮,防止把衣服扯坏。印象中那时的新衣服特别不结实,稍不留神便撕出口子,免不得招来一顿责骂。更多的时候,小朋友们穿上新衣服显摆一阵后,便主动回家换上旧衣服再出去疯玩,那才痛快……
痛彻心痱的“手足皲裂”
那年月,每到冬季,小朋友们手上、脚上常常会皮肤皲裂,稍不留神,开裂处便会渗出鲜血,凝成血痂,痛彻心扉。最常用的办法是温水洗手,然后抹点哈喇油,殊不知抹了哈喇油的手脚更易沾灰,一个冬天下来,好多小朋友的手和脚后跟都伤痕累累,惨不忍睹。究其原因,人穷水贵。那时候的农村粮食紧张,柴禾也很紧张。朋友曾对我亲口讲过他家发生的一件事:一天,他母亲烧火做饭,才一半光景,灶屋已没有柴草,望着漫天的大雪,他母亲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把家中一张夏日的竹躺椅劈开生火……那时农村有暖水瓶的人家不多,冬天大多是用陶罐盛点水,放在煮饭后锅灶灰烬里捂点“温水”,一家人共用那点洗脸水,常常轮到小孩子洗脸时,那水早已黑乎乎地变成酱油色了。而如今,再顽皮小孩的手伸出来都是倍嫩,营养好、保暖好、经常清洗,再擦上这霜那霜的,哪来还有手足“皲裂”?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只不过二三十年,生活变化如此之大,真令人倍感欣慰,我想将来的日子还会更加美好!(志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