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爱看戏,那时没有电视,没有卡拉ok,更没有夜总会 ,看戏是很难得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
那时家在乡下,看戏的机会也不是很多,因而十分地珍惜。偶尔盼来一个剧团,多半是乡村或民间的草台班子,极少看到县级以上专业剧团的演出。人们并不在意戏演得好差,只是看热闹,也谈不上什么艺术欣赏。有时就在大队部院里或麦场上搭上一个简易舞台,天一黑,锣鼓家伙就热闹地响起来。那时剧团很少演全本剧目,大都演一些选场,像《智取威虎山》的“深山问苦”,《沙家浜》的“智斗”,《红灯记》的“痛说革命家史”等,每次看完,我都感觉意犹未尽,第二天晚还要同小伙伴们走数里路,赶到邻村去复看一遍。革命样板戏究竞看了多少遍,我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反正,我几乎会唱那几场戏的全部晿段,会背那几场戏的全部台词。
样板戏演得是好是坏,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我纯真的少年时代带来了乐趣,并培养了我最初的艺术感觉。
“文革”结束了我进城工作,也在城里成家了,终于可以进剧场看戏了。我对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看过的几场戏剧仍然有深刻的印象,如话剧《于无声处》、《白卷先生》、《枫叶红了的时候》;京剧《杨门女将》、《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淮剧《白蛇传》、《吴汉三杀》、《打金枝》、《珍珠塔》、《秦香莲》、《探寒窑》等等,都让我大饱眼福,至今仍记忆犹初。
舞台小世界,人生大舞台。戏剧演的就是人生,人生有时就如同戏剧。
想想,我约有近二十年没进过剧场看戏了,不是我不爱看戏了,工作忙是一方面因素,重要的是没必要进剧场看戏了。家中自从置办了电视机后,电视剧目丰富多彩,好多好看的电影、电视剧往往无暇顾及。尤其有了数字电视后,戏剧频道中的古装戏、现代戏、国内的、国外的、全国许多剧种的戏应有尽有,坐在家中沙发上或躺在铺上就可尽情享受了,真是惬意极了。
尽管如此,我至今仍十分怀念儿时拿着小板凳,或坐在砖头上在麦场上看戏的情景,那种意境,那种感觉,那种滋味,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我读鲁迅的《社戏》时,有着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亲近之情,那绝对是一种艺术上的通感,尽管他看戏是坐在悠悠的船上,而我是坐在厚实的麦场里。(马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