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微山昭阳煤矿副总工程师邓中新
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人生的真谛在于勇敢的开拓、不断的进取、奋发的创造。”17年来,他先后干过两座矿井。他以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对煤矿这块黑热土的挚爱,把自己的所学知识释放在人生的最佳支点,用青春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他先后多次被市、集团、矿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知识分子”、“优秀共产党员”、技术管理先进个人。
1994年7月,邓中新大学毕业后,告别了盐阜大地生他养他的那块热土,满怀希望和抱负,只身来到了新光集团原韩场煤矿任技术员。6年后,他被集团调到山东省微山湖畔的正在由基建向生产转型时期的昭阳煤矿。面对地质构造复杂,火成岩侵蚀严重的复杂生产条件,他每天坚持下井到现场收集资料,晚上翻看钻孔勘探资料,不断分析总结煤层赋存规律,精心做好采区设计、各类作业规程的编制、现场施工的指导等一系列工作。他设计布置的巷道,绝无无效进尺。2004年1月,他被任命为技术主管。从此,他挑起昭阳煤矿生产技术的“大梁”。一年后,他被提拔为技术科长。
他无论是干技术员还是当科长,对工作极其负责,一丝不苟。无论是何时,只要生产现场出现施工难题,他都亲自到现场指导解决。2005年3月的一个夜班凌晨3点,掘三工区在西一采区巷道掘进贯通时,因事先控制不好,形成冒顶,高达6米多。他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到井下现场,根据现场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并同大家一起共同奋战4个多小时,终于将顶板安全接实。
-400运输巷回风巷开拓构造复杂,层位不稳定,他坚持每天下井,甚至有时一天下2次井,到现场勘探地质和岩性变化情况,结合-200水平的地质资料,来确定如何开拓。结果,所施工的巷道准确达到设计的效果和预定层位。
在担任技术科长期间,为确保生产接替和矿井的三量平衡,他认真细化接替,优化开拓布局,每天对矿井的小接替回顾一次,每月认真编排一次季度生产接替,每季度编排一次年度接替计划及矿井的长期发展规划。
2009年,根据矿井初步设计的-400西巷开拓均采用双巷平行布置。他经过反复推敲琢磨,认为不可取,这样做不仅浪费人力、财力,还影响进程速度,给矿里造成莫大的损失。他多次到现场仔细勘测,反复论证,对设计进行了详细修改,回风巷则采用利用上一水平的巷道回风,优化后的回风巷的布置设计方案上报集团公司批准后并付之实施,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而且节省了220米开拓工程量。仅此项工程,为矿节省支出资金几十万元。
他积极推广新工艺,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过去在西三采区探煤下山施工,一直习惯于架金属棚,施工进度慢,月进尺只有80米左右。照这样下去,全矿不到两个月采、掘就要面临严重失调、脱节,企业必将蒙受重大损失。他经过调研论证,向矿里建议推广锚梁网支护,结果第一条煤巷锚梁网巷道就在昭阳煤矿诞生了,而且当月进尺达到100多米,大大缩短了工作面形成的时间,工效提高了近一倍,缓解了矿生产接替紧张的局面,从而使矿井煤炭产量月度上升20%以上,使全年的总产量比上年上升3.75万吨,多创经济效益几百万元。
2009年6月,-400西巷过断层破碎带,因破碎带较宽,淋水多,压力大,变形严重,支护困难,导致掘进工区一连几天一直未掘进。作为技术科长,他带领技术人员一同跟班,紧盯现场指挥生产,并同安徽理工大学教授专家共同研讨支护设计,最终确定用先锚网喷后加1米棚距的U型钢棚再喷浆技术,保证了该巷道安全有效地通过破碎带。
邓中新不仅负责矿井的生产技术工作,还担任矿技术培训中心的兼职老师,定期对职工、技术人员培训。他从不吝啬、保守,把多年来煤矿生产技术、经验传给身边的技术工作人员。几年来,他培养了多名技术人员,从刚出校门的莘莘学子,目前都成为优秀的技术管理者。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他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深深地认识到技术管理丝毫不能放松。他主持并直接参与了《矿采煤工作面开采后两带观测》等课题研究,解决了的采煤工作面水体下安全开采等众多难题。他撰写的《软岩锚喷支护中几个问题的浅析》等多篇论文在《煤炭科技》上发表。
2004年,煤矿形势红火,技术人才走俏。外边有不少单位以每月过万元的高薪聘用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有人说他是“死脑筋”、“不开窍”。其实,他何曾没想过。可他内心是这么想的:“我在新光多年,是新光集团培养起来的。所以,我要立足新光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得起企业对我的培养。”
成功和付出是成正比的,在煤矿多年的辛勤努力得到了干部职工的肯定。2010年,他被新光集团微山昭阳煤矿任命为副总工程师。
2005年以来,他年年被集团、矿表彰为“优秀知识分子”;2011年,他被集团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并被集团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年,他被济宁市煤炭局表彰为技术管理先进个人。(胡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