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盐阜平原一个小有名气的古镇。每年初秋时起,家乡的小伙伴总要玩“斗蛐蛐”的游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蛐蛐,蟋蟀的别名,也写作“促织”,《古诗十九首--明月皎月光》中有诗句“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我读了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中《促织》一文后,才知道“斗蟋蟀”原来是王公权贵们喜欢的一项娱乐活动。据记载,我国自唐朝起就流行,恍然大悟童年时代的“蟋蟀大战”游戏居然如此源远流长。印象中,我废寝忘食玩蟋蟀时,我那白须飘飘的祖父曾送玻璃瓶给我存蟋蟀,不止一次看我和小伙伴斗蟋蟀情形而抚须哈哈大笑,祖父的床下是我保管蟋蟀的最安全地点,母亲阻拦我玩蟋蟀,她也不敢到爷爷的床下“扫荡”。现在我猜想,我爷爷童年时也一定玩过那游戏。
捉蟋蟀
记得初秋时节傍晚后,蟋蟀们便躲在墙缝里、草垛上、碎砖石堆里拼命地鸣叫。我和小伙伴们再也赖不住性子,悄悄地溜出家门,打着灯笼或手电筒,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顺着蟋蟀的鸣叫声找寻过去,全神贯注地捕捉这可爱的“小精灵”。蟋蟀对外界声响非常敏感,稍有动静便不鸣叫,悄无声息地躲藏起来;或者两只有力的后腿猛的发力,一下子蹦进黑暗之中,踪影全无;还有一种蟋蟀长有会飞的翅膀,遇到危险就展翅高飞,逃之夭夭。捕捉蟋蟀是件细心活,也是技术活,要眼疾手快,在蟋蟀未来得及逃跑前将它擒拿归案;或者准确地预测蟋蟀弹跳后下一个着陆点,超前用手合成天罗地网,以迅雷不以掩耳之势捉住它。反应差或者不敏捷,不是让它脱逃了,就是一不小心捏死它了。捕捉蟋蟀的场景有时很刺激,当你小心翼翼、全神贯注地用细草杆在砖缝里轻轻地驱逐它出来时,里面猛不然爬出一条蜈蚣,或者身后猛地钻出一只猫或一只狗,会吓得你“哇”地一声惊吓,落荒而逃,大汗淋漓,平静半天心脏仍狂跳不已......
斗蟋蟀
“斗蟋蟀”和“斗鸡”、“斗牛”一样原理,都是利用它们争强好胜的心理来取乐。把捉来的蟋蟀放在空墨水瓶、空浆糊瓶等瓮瓮罐罐里养上,只要有空暇时间,小主人就把它们轮流捉对厮杀,淘汰那些不敢撕咬或一触即败的“货色”,保留那些勇猛善斗、个头大、叫声响的蟋蟀。根据其形状、表现胡乱命名为“黑头大将军”、“独须将军”,甚至“大牙将军”等,用饭粒、枣肉好吃好喝的供养着。中午或下午放学后,小伙伴们就三三两两地提着瓶、罐聚在一起斗蟋蟀,比输赢取乐。蟋蟀的赛场通常是用废弃的大号搪瓷茶缸、底部填上一层黄土捣实做成的,双方先后将自己的蟋蟀放进出,用细细的剔出毛尖的细草杆把它们驱逐到一起,这时观战的小伙伴的头部聚集茶缸的上空,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角斗场”上。只见二只蟋蟀“将军”狭路相逢后,一方展翅鸣叫,先声夺人;另一方也不甘示弱,或鸣叫,或干脆亮出黑黑的大牙猛地咬来,接着双方咬成一团,翻滚起来;有时,战斗一个回合,便分出胜负,一方得意大叫,似乎向主人报喜;另一方落荒而逃,四处鼠窜。有时,棋逢对手,将遇良材,两只蟋蟀往死里打斗,不把对方咬得遍体鳞伤不罢休,战斗进入白热化。此时,观战的小朋友们更是双目圆睁,大气不敢出,暗暗地为自己喜欢的蟋蟀鼓劲喝彩。获胜一方蟋蟀的小主人,仿佛自己打了大胜仗似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失败一方蟋蟀的小主人则垂头丧气,乱发脾气,有时会气急败坏,立马处决“败将”解气,现场笑声一片。有时也会招来“飞来横祸”,看到贪玩的孩子迟迟不归,寻声找来的家长会踢翻“角斗场”,揪着自己孩子的耳朵回家;有时,一不小心,勇敢善斗的蟋蟀逃跑了,或者被鸡啄食而去,小主人会心痛地哭出声来,流下伤心的泪水......
童年欢乐的难忘怀,虽至今日已过去30多年,但记忆中仿佛觉得还是昨天。昔日的小朋友,好多已漂泊他乡,不知他们还记得儿时“斗蟋蟀”的欢乐吗?(志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