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俭与奢,小而言之是两种不同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前者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由于留有余地,生活虽不丰足,能有所积蓄;而后者却寅吃卯粮、过度消费,由于坐吃山空,难免荡尽家产,贻害子孙。大而言之,俭与奢关系到一个企业、民族乃至国家的风气、传统与兴衰。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有句名言: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其意思是说金戈铁矛的作用也比不上谦恭节俭更有威力。比喻中包含着一个极为深刻的道理:节俭传统不可丢,奢靡之风不可长。
俭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它既作为行为规范,也作为道德理想,被世世代代不同阶层的人们提倡着、遵循着、追求着。俭有约束、节制、节省、谦逊等多重释义,但在一般情况下多指物质、钱财的使用有度,古人称之为“俭德”,故有“俭以养德”之说。老百姓俭朴,则能节约用项,丰裕家室,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官员们俭朴,则能不为外物所役,公正行使权力,消除腐败现象,即“惟俭可以助廉”。否则,会因贪慕富贵,进而贪赃枉法以权谋私,堕落成罪人。
古人云:“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人们只想在前人创建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或是小有业绩便不思进取,及至挥霍无度,那么这样的人是毫无希望的,是没有不走向衰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包举宇内,并容八方,其国力财力不可谓不强。然而,当他“日益骄固爱纷奢”时,他设想的万世基业毁于旦夕。西晋时代的富豪石崇财大气粗,斗鸡走马,偎香抱玉,仍觉得无聊,于是争豪斗富,终于落得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可悲下场。
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发展了,收入增加了,人们吃得好些,穿得漂亮些,住得舒适些,是完全应该的。但不论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还是要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勤俭持家,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因为在我们国家里,还有5800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900多万职工还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成千上万的适龄儿童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无法读书。这是温饱者、小康专利申请谁也不应忘记的现实。(陆文才 严桂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