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已进入仲夏。整个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六个节气。《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这对我们整个夏季的养生很有指导意义,可以说,做好自我调节最重要,一份好心情胜十剂良药。
想健康就必须“应天顺时”
首先要明白的是,天地万物都有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人们想健康长寿就应该很自然地“应天顺时””,遵循这个规律。要不要争“天人和谐”?这是个观念问题。如果不接受这个观念,硬要与大自然“拧”着干,逞“英雄”,行不行呢?不行!因为“人”不管有多大本事,都无法改“人体”的“自然属性”。就和万物一样也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尽管现代科技十分发达,可以局部改变人体的新陈代谢,但仍然没有可能改变大多数人的生命法则。
“春”和“夏长”既有区别,又紧密关联。人们在春天里,体内的生命细胞因天气的温和而开始活跃:三个月以后,自然界的阳气已渐渐达到十分洪盛的地步。一方面是天阳下逼,另一方面是地热上腾,这样的天地之气相交合,大大促进了万物的“蕃秀”和“华实”。在夏三月中,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显得非常旺盛。这本是好事,但如忽略了夏季养生要领,就可能变成坏事!夏天里人的阳气虽足,却容易外泄;夏天昼长夜短,容易睡眠不足;夏天人们出汗多,容易脱液;夏天太热,容易影响人的食欲;人们在夏天也容易因贪凉而染病……
骄阳似火易心神不安
夏季染病,大都当即发作,故有“六月债,还得快”之说。但有一种病是有所潜伏,到秋季才发作,如延至冬季就很严重了!——这就是“心病”。也即《内经》所说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冬至重病”。但必须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心病”,并非是指现代医学上的“心血管病”,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关“神志、情志”的病!按中医的“五行”说,夏季是“火旺”夏主心,夏天心火很旺)、就容易出现“心火”对“肾水”的“反侮”现象,故“肾水”易“亏”。对于一般人来说,在夏天,防止“肺虚肾亏”很容易接受,而对于正处于很“旺”地位的“心”是否要重点保养,就往往掉以轻心了!
古代没有空调设备,因此到了夏天,酷热难当时,心情就特别烦躁;现代人到了夏天,虽有条件使用空调,但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也容易心神不安。更何况,空调并非万能用品,只有学会自我调节才是上策。
一份好心情胜十剂良药
那么应怎样进行自我调节呢?《内经》说得好,应“夜卧早起(稍晚一点睡觉,是为了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是为了顺应阳气的充盛。睡眠不足可适当午睡),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到了夏天,一方面可在客观上利用饮食起居的调摄而保健;另一方面则不可忽视主观上的调息静心。到了夏天,不妨有意作一些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的活动:适当地晨练,适当地娱乐,适当地避暑休养,总之,入夏之时,养“心”为上,养“心”为先。谨记:“一份愉快的心情胜过十剂良药!”(江云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