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息的“天轮”
——记刘东煤矿际标兵单正利先进事迹
在刘东煤矿,工友们都习惯性地称他为“县长”,才过40岁的他,头发已稀疏,露出光亮的额头。有人开玩笑说是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而更多的人说这是长期辛苦劳累造成的。“县长”和他的工友们负责主提升机、天轮、井架、推车机等维护保养工作,创造了大型机电设备机械故障率几乎为零的奇迹;他刻苦钻研机械维修技术,完成了几十项小革新、小发明,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几十万元,他就是多次荣获“六好职工”、“劳动模范”,今年又荣获矿际标兵的刘东煤矿机电科机包运班班长单正利。 单正利同志从事机械维修工作十多年,每年出勤都在350天以上。在他的日历里,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更没有上班下班之分,只要工作需要,一声召唤,随叫随到。他常常是下班路上被召回,端起饭碗又放下,脱衣上床又起身,工作成了他生活的主体和精神寄托,10多年,累计义务奉献工时达千余日。2009年3月的一天,刚完成井筒检修任务,劳累一整天的单正利刚上床休息,接到井下推车机损坏的电话,立即起身奔赴现场处理。连班处理故障,对老单来说是家常便饭,每年都有数十次之多。多年来,老单没有吃过一个安稳的晚饭,当别人在舒心地享受晚餐时,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因为每天的井筒维修正是别人晚餐时间。老单和他的工友更没有节假日,因为节假日,正是机电检修的繁忙时刻。2009年春节前检修期间,老单和他的工友们顶着凛冽的寒风,连续工作了40多个小时,他们更换3.5米绞车齿轮油、检修翻煤机、在零下好几度的井口更换井架套架、罐道梁、安装井底车场推车机等工作。老单也不是铁人,他发明了一种休息方法,当他累得不能坚持时,他会趁检修的间隙,找个避风的地方把头枕在腿上咪糊一会,马上就会精神抖擞地再次投入战斗。
单正利只是初中毕业,没有高学历,也没有镀过金,但在机械维修这一块,他绝对是独当一面的“大拿”,这一切都与他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分不开。单正利与设备结下了不解之缘,心里总是装着他那上百台设备,他象呵护孩子一样细心地巡查设备及运行情况,不停地在他的脑海里放电影,无病的设备他关心,有病的设备他更关心。一次巡查设备,他偶然发现3.5绞车润滑站供油方式不合理,老单深知一旦润滑站油位不足就有可能造成减速机内部零部件损坏,而减速机一旦损坏,必须送厂家维修,必将造成矿井长时间停产!单正利寝食难安,昼思夜想,和机电科有关同志一起思考攻克这一难题,他查阅大量资料,终于找到这一隐患故障的原因是当初绞车安装工程队安装失误造成的,老单重新调整了进、出油管路,彻底整治了这一隐患,得到绞车厂家总工程师的高度评价。地面翻煤机是运煤系统的关键,刚开始使用时,不时会发生小故障影响生产,细心的老单发现该设备油缸位置不合理,翻煤机运转力臂会折断,针对这一情况,老单重新制作了翻煤机运转力臂和煤斗,调整了油缸位置,翻煤机故障率明显下降。去年,在二水平2米绞车安装、井筒装备改造、新罐笼的调研等工程中,单正利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液压绞车的液压传动,对单正利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单正利用“三招”学来了技术。一是“缠”,厂家来安装时,老单一边在现场协助安装,一边缠着厂家的工程技术人员问东问西,厂家被这位老同志勤学精神感动,不厌其烦地指导;二是“摸”,老单总是一遍一遍地摸索液压管路,不弄清不罢手;三是“钻”,一有空就查资料、找图纸,进行琢磨;正是凭着这种精神,老单捷足先登,成为我矿为数不多的液压绞车维修的“大拿”。
单正利深知自己担负的工作责任重大。他时刻绷紧安全弦,坚持每天对设备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查,绝不放过蛛丝马迹。去年,新型轻质罐笼投入运行时,他发现新型罐笼内的轨道与我矿轨道型号不一致,极易造成矿车掉道、卡罐,他连班加点进行改造,花了近8个小时才完成任务。该矿主井罐笼原来使用罐托固定车辆,空重车进罐都会猛烈撞击罐笼,长期的撞击会造成罐笼及矿车损坏、变形。老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个偶然机会,他发现兄弟单位使用的蛇型阻车器比较科学合理,他积极向领导推荐使用,在使用蛇型阻车器过程中,老单又发现罐笼内轨道面窄,控车不稳,蛇行阻车器受到撞击后会飞落入井,极易伤人。针对这种情况,老单又进行小改小革,他加厚加宽罐笼内轨道踏面,并将轨道面烧制的凹凸不平,增加摩擦阻力,减缓矿车冲击力,在蛇型阻车器上焊接链条,将蛇型阻车器固定在罐笼内,杜绝了阻车器撞飞现象的发生,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材料费上万元。
单正利在煤矿机修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他用诚实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尊重!什么叫“爱岗”?如何才算得上“敬业”,这个看似简单做起来难的字眼,被单正利用二十多年的工作诠释得淋漓尽致!井架高耸,天轮旋转,单正利正是象天轮一样,为了刘东煤矿的安全生产,一刻不停地在旋转,在歌唱!(张志军 蒋为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