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过年了。
从生活水平上讲,可以说现在的人们天天都在过年,但对于五六十年代以上年龄的人来说,大家更留恋儿时过年的感觉。
那时,为迎接春节的到来,冬至以后,送灶之前,大家小户都要“掸尘”。人们将扫帚绑在长竹竿上,先把附在屋架墙壁上的灰尘、蜘蛛网掸扫干净,接着就移箱搬柜,床下墙角仔细清扫一遍,锅台条台、门窗格扇,洗涤一新。象我们十来岁的孩子们也跟着大人们的后面忙乎,学着用抹布把香炉、蜡烛台等擦拭得干干净净。
掸完尘后,大人们便忙着给大人小孩赶制新衣服过年。由于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家都比较贫困,为了能使一件新棉袄让孩子多过几个新年,记得小时候我母亲总是让我平时必须在新袄上加一件旧外套,同时把新袄的袖口和下摆用旧布包缝好。就是这样,平时还不让我穿,等过年或出客时才穿呢。
过年最热闹的当数除夕夜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大红春联和各种吉利条、挂红灯笼。大街小巷的鞭炮声断断续续地响个通宵,那种热闹的场面,真可谓“爆竹一声辞旧岁,万象更新迎新春”了。这一晚,各家香烟缭绕、红烛高照,家家户户都围坐在餐桌前吃守岁酒,酒桌上,一家老小在喜庆的气氛中互相祝福。
守岁酒后,孩子们就在点满香烛的老爷柜中堂菩萨前给菩萨祖先磕头,再给长辈磕头祝福。然后长辈给晚辈一个红包--压岁钱,并嘱咐要放在枕头下面。初一大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要吃大糕和糖果或枣子,寓意可以长得高高大大,早早发财。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吃罢圆子果糕茶,便左邻右舍、走街串户,互相拜年祝福问好。这一天也是民间艺人们大显身手的好日子。舞龙灯的、玩狮子的、荡湖船的、挑花担的、踩高跷、唱小唱的应有尽有。人们刚刚看完一班人马,还没有回过神来,耳边又传来一阵阵锣鼓声伴着粗犷响亮的男中音:“格排排,格排排,恭喜你家大发财……”一听这就是送麒麟的来了。送麒麟的主班--主歌手,大都根据各家情况,即兴编唱祝词,既押韵又上口,句句祝福来年辛福吉祥,人畜兴旺,唱得主家高兴地直掏喜钱。
入夜,热闹了一天的人们,吃过面条稍事休息后,开始就寝。窗外五彩的爆竹,在春夜的天空中飞舞。慢慢地,鞭炮声渐渐淡去,消失在人们香甜、香甜的梦乡里……(马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