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勤俭节约”一词,在“红头”文件里、领导的报告中,出现的频率明显少了许多。这难道是“文人墨客”们的趋炎附势?果真如此,也就难怪当年的秦始皇要“焚书坑儒”了。
勤俭节约,是国民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当念物力维艰”作为“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之策。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我们中国还是发展中的国家,我们的综合国力还不很强,人均收入还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脆弱,不要被一时的繁荣而障了眼目。我们集团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昙花一现”的所谓繁荣,是以牺牲煤矿两代人利益为代价的。
诚然,经济发展了,效益好了,适当改善改善生产、生活、办公的条件,让员工们工作舒心些,住得舒坦些,吃得舒服些,玩得舒畅些,这本来无可厚非,也是我们创办企业的理想和初衷。但是,随着近年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账上盈利了,银行存款额增大了,我们有些同志却把勤俭节约的精神丢掉了。讲排场,摆阔气,搞形象工程、装“脸面”、花里胡哨多了;大马拉小车、空车运转、“长明灯”、“长流水”等浪费现象,己司空见惯,少有人问津了;内部公务接待“工作餐”吃的少了(有时午餐还是要做做“样子”的,但晚餐少不了要喝上“几杯”的),上水果,抽好烟,喝好洒,也习以为常了。如此等等,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号召是格格不入的,与胡锦涛总书记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重拾“勤俭节约”精神,乃当务之急!这不是笔者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更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企业要发展壮大,职工的收入要提高,要办的事很多,要投入的地方也不少。我们的家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不容许我们“瞎折腾”,唯有克勤克俭,才是康庄大道。(昭阳尔东)
|